看见 | 探生命之源,悟治水之道
3月1日正值东深供水工程60周年纪念日,思廷书院师生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访活动,走进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与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通过实地参观与专家交流,深入了解深圳与香港的“水脉传奇”,解码超大城市治水的智慧。
我们首先来到了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见证一江清水的深情厚谊。位于东深供水工程制高点的纪念园,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深情记忆。正值东江水供港60周年之际,这座镌刻历史的园区更显厚重。

踏入园区,高达数米的“生命之源”主题雕塑向着南面香港的方向巍然矗立,象征祖国母亲与香港同胞的血脉亲情。雕塑中母亲撩起的长长的裙摆,象征着源源不断的水源。雕塑旁的铭文无声诉说着东江水的故事——自1965年起,这条“倒流”46米的水路,跨越山海,滋养了香港千家万户。

在工程实物模型展区,1:1复刻的地下双埋管与U型渡槽令人惊叹。通过思廷书院院长、资深水文地理学家陈永勤教授和纪念园讲解员的讲解,我们全面了解了东深供水工程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对香港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以及工程如何利用精密技术将东江水从海拔2米逐级提升至46米,最终输送至深圳水库与香港。东深供水工程这一“逆流而上”的壮举,凝聚了数代水利人的智慧和汗水。

文献馆内,泛黄的设计图纸、建设者手记与影像资料,带我们穿越回激情燃烧的岁月。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为香港供水超260亿立方米,成为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生命线”。

下一站走进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解码超大城市治水密码。从历史回归当下,我们来到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聆听著名水专家朱闻博董事长和郑政副总工程师分享深圳在高强度、高速度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和治水实践。

深圳从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巨变,也带来了洪涝、水污染、生态退化等“城市病”。专家以数据为证:全市99%的流域已城市化,传统水循环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挑战,深圳创新提出“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三位一体治理策略:
海绵城市:全域推广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让城市“会呼吸”;
智慧水务: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控管网,精准调度防洪排涝;
生态修复:通过湿地公园、碧道建设重构人水和谐。

如今,深圳河重现鱼翔浅底,茅洲河从“黑臭河”蜕变为滨水休闲带,成为全国治水典范。总工程师强调:“治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深圳正探索将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融入水务系统,为全球高密度城市提供“中国样本”。
讲座结束后,我们还参观了企业楼顶的生态园,沿用了都江堰的“二八分水,四六分沙”在顶楼打造了一个水循环系统。楼顶的思源亭设计与旁边的季节性果蔬无土栽培,别有一番悠闲情趣,很多同学都摘采了紫色小番茄进行品尝,番茄清香浓郁清爽。

一上午的参访,我们从历史工程中读懂“水润万家”的家国情怀,从现代治水实践中领悟“人水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水,不仅是资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以水为媒,向水而行。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水资源保护,助力建设更绿色、更具韧性的生态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