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拾 · 行乐 | 我与“雪龙”有个约会
4月10-1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师生赴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极地科考、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并有机会登上了中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这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思廷师生们行程的第一站是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学术会场被浓烈的学术气息所笼罩,许多教授已经到达,他们三三两两的在会场中各抒己见,讨论着会议议题。
确定世界卫生日的宗旨是希望引起世界各国对卫生问题的重视,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和改善当前的卫生状况,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世界卫生日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举行庆祝活动,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下午两点三十分,随着主持人热情的开场词,现场的气氛迅速被点燃。在接下里的学生会议中,三位雪龙2号的科学家通过现场视频连线与学生们面对面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大家踊跃举手提问,表达自己心中对极地科考的疑惑和好奇。
01、南极科考队有什么活动?
科学家们介绍了南极站内的多种活动。科考站内有室内体育馆供科学家们进行日常锻炼。在春夏两季,科考站也会举行户外的越野活动,让科学家们对南极大陆更加熟悉。
02、南极的科学家们如何御寒?
科学家们介绍了科考站的御寒设施。为了御寒,他们装备有专用的护目镜和保护服,在临时的户外考察中会使用暖宝宝维持体温。在工作中,他们也会选择良好的天气进行外出考察任务,以避免极端低温。
03、南极有极光吗?
科学家们现场展示了南极光的视频,并解释了其成因与北极光相同,是由地球的磁场和太阳风中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04、南极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物种?
科学家们分享了在南极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有物种,其中包括两种原生于南极的企鹅,它们在南极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科学家们还着重介绍了雪鸮,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也是南极特有的物种之一。雪鸮有着洁白的羽毛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被认为是南极最漂亮的鸟类。科学家们表示这些独特的物种为他们的研究之旅增添了许多难忘的经历。
05、生活中有没有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科学家们分别分享了自己考察的经历。关于南极的理想与现实确实存在一些落差,但这些体验各不相同。第一位科学家分享中提到他是第一次来到南极时,到达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撼。他的实际体验远比想象中还要美好,在南极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空灵状态。而另外一位科学家则提到了南极工作的艰辛面,尤其是在寒冷环境中不得不戴手套进行精细操作的时刻,这种体验让人深刻感受到南极工作的残酷。最后一位科学家则表达了对南极人文环境的高度赞扬,他提到了当地良好的保护措施、优秀的福利政策以及活跃的社区氛围,这些都让他感受到南极的温柔与美好。三位科学家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了南极这片神秘土地的完整画面。
06、在南极如何面对极夜?
科学家们分享了面对极夜的经历。从自然角度来说,极夜的天气恶劣,大风、极端低温和日照的缺失导致了科学家们无法外出。而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会造成科学家们的睡眠障碍,内分泌紊乱等困难,甚至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障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措施。首先,科考站的所有队员们在极夜来临时不能独自留在房间里,所有成员聚在一起出来共进餐,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并减少孤独感,还能够有效维持队员们的精神状态。此外,科考站内还设有疗愈舱,内部保持充足的光照,可以帮助队员们调节身体的生物钟,对治疗睡眠障碍和其他由极夜引起的问题非常有效。这些措施共同帮助科考队员们在极地长期居住的环境中保持身心健康。
07、中山站不会受南极变暖的影响?
科学家们提到,虽然整个南极地区正经历着气候变化的明显影响,但中山站目前不会受到直接影响。中山站的位置和其建设方式使其在当前的气候变化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尽管南极大部分地区可能面临融冰和生态变化的挑战,中山站的运作和科研活动可以继续进行,不受这些变化的直接影响。这一点为他们在南极的长期科研和观测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在会议的最后,科学家们为同学们送上了寄语:
胡泽俊教授觉得同学们需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参与到南极的现场科考中来,通过亲身体验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如何保护这片珍贵的极地环境。他鼓励同学们来到南极,亲眼见证其美丽与脆弱,共同努力为保护它而奋斗。
纪拓博士则表示南极的科学研究,涵盖气象、海洋、大气等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希望同学们能多思考这些内容,深入了解南极的科学问题。同学们平时的思考和研究可以帮助科考队更好地考察和理解南极,从而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王安良先生则欢迎所有人来中山站做客。他认为中山站不仅是科研的前沿阵地,也是理解南极无限可能的窗口。王先生期待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最新的科考发现,并一起探索这片神秘冰原。
会议结束后,思廷师生们前往了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展出了科学家们从南极和北极带回的各种研究物品和样本,包括冰芯、岩石、极地生物标本以及科学家们在极地使用过的装备。这些展品不仅直观地展示了极地环境的特点,也体现了极地科考对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性。这些展品让师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极地科研的独特收获。此外,博物馆还利用多媒体和互动展览,师生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亲临”南极,体验极地风光和科考活动。参观结束后,师生们都对极地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有了新的见解和认识。
“龙行香江“活动的第二天,思廷师生们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参观中国最先进的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同学们在陈院长的带领下来到香港维多利亚港,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
师生登上了雪龙2号,参观了船上的主要科研实验室、观测设备和生活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船上的生活区。船员们带着师生们参观了健身房和船员宿舍,介绍了船员们在为期两个月的航行中度过的生活。
随后,师生们参观了船上配备的海洋生物样本收集器“月池”系统。这套系统专门为极地环境设计,可以在厚冰层下有效地收集磷虾等生物样本,用于监测南极的生态状况。对于学生们来说,通常只能在科研论文中见到这类高端设备的描述,而此次他们有机会亲眼观察其整个操作流程,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设备的理解,也让他们对其在实际科研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最后,师生们参观了船长驾驶室,这是掌控整艘船行驶和操作的关键区域。船员们介绍了驾驶室内的各种导航和监控系统,解释了它们在破冰航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思廷师生们被庞大的驾驶室所震撼,纷纷合影留念。
学生感言
在九龙尖沙咀,我有幸参观了中国的极地科考船——雪龙二号。这艘船不仅是中国科技的骄傲,也是人类探索自然界的壮举。站在甲板上,我被周围浩瀚的冰原所震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和人类智慧的火花。雪龙二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它不仅承载着科学家们的梦想,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探索未知的决心。在这里,每一次科考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挑战,每一次发现都是对人类知识的贡献。我深深被这艘船的强大功能所吸引。它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稳定航行,支持科学家们进行深海探测、气候变化研究等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对自然界尊重与和谐共处的体现。参观雪龙二号,让我更加坚信,只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雪龙二号的每一次航行,都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勇敢追求梦想的见证。我为能亲眼见证这一刻而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未来,我期待雪龙二号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启示。
——孟慕云
在看到雪龙2号的那一刻,我被这艘极地考察船的宏伟壮观深深震撼。而在登上雪龙2号后,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走进现代科技的震撼,更是对雪龙2号的人文关怀的一次全面体验。船上有着健身房和舒适的舱位,确保科研人员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实验室和驾驶室的设计都是为了确保科研人员能在复杂多变的极地环境中能够安全高效地进行科学研究。从驾驶室的高精设备到实验室的先进仪器,每一处都体现了中国极地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深远视野。雪龙2号不仅是一艘船,更是一个移动的科研基地,随时准备着解锁地球最遥远角落的秘密。
——金至晟
很幸运有机会和思廷书院的大家庭一起参加这次雪龙二号的参访活动。雪龙二号船的抵港,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在极地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这次雪龙二号船的科考任务,不仅涉及对极地气候、生态系统和冰川的研究,还包括对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的探索,为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科学支持。也引发了我对极地科学和环保的关注,令我受益匪浅。
——李东宜
参加南极科考会议,我深受启发。会议上,学生代表与专家们亲切互动,让整场会议既有趣又干货满满,科学家们在南极地区科考过程中的生活见闻、研究方法、科研成果使我受益匪浅。会后参观了赛马会的气候变化博物馆,展览中丰富的历史数据和实物让我对气候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本次活动,我也有幸登上雪龙2号科考船,亲身体验气候科学家们的科研与生活环境。这次活动提升了我的科研思维,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胡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