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4 | 自由创作人生之歌
从院歌故事开始说起
2024年8月29日,陈永华教授与葛丽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音乐与艺术的全人教育讲堂,一次不二倾谈的火花碰撞。二位师长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思廷院歌的诞生之旅,更分享了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陈永华 教授 Prof. Chan Wing Wah(左) 葛丽莎 老师 Ms.Elizabeth Ge(右)
院歌的诞生:歌以咏志,六日奇迹
诗以传情,歌以咏志。一首带有四言古诗风的院歌唱出了思廷学子的精神,唱出了思廷学子的志向。然而这首歌曲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它凝聚了书院陈教授和葛老师的无数心血。

因我们大学还没有校歌,在创作院歌时缺少参照物,定调十分困难。老师们决定先填词,再谱曲。对于没有写词经验的葛老师来说,这无疑是艰巨的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点燃了她的创造热情。葛老师从母校南京大学的校歌中汲取灵感,采用古汉语风格,运用成语,使得歌词古朴厚重,充满韵味。她深入挖掘书院的精神内涵,将对莘莘学子的期盼与祖国的发展巧妙融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一首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歌词逐渐成型。
初稿完成后,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将作品交给了陈教授,陈教授的肯定给予了她巨大的鼓励。短短六天之后,陈教授就完成了第一版配乐。词曲交汇那一刻,希望的光芒在每个人眼中闪烁,所有的辛劳都变得值得,创作者的思想在这个瞬间产生了共鸣。初稿已经接近完美,但陈教授和葛老师都是追求极致的人,他们对作品进行了更细致的打磨,力求全方位体现书院特色,让每一个字都能触动人心。陈教授是香港人,普通话创作并非他的强项,但他和葛老师克服困难,不厌其烦地沟通,最终完成了定稿。
在疫情期间,线下合作变得困难重重,但这挡不住我们思廷人对院歌的创作热情。陈教授将乐谱发送至英国的助手,通过机器合成技术完成了配乐部分。随后,思廷的同学们改线下为线上排练,通过网络收集录音,最终完成了院歌的录制。这版院歌,凝聚了师生们的智慧与汗水,成为了书院精神的象征,至今仍在沿用。
语言的力量:用语言的桥梁沟通世界
陈教授的留学经历不仅让他精通多国语言,更赋予了他创作多语种歌曲的独特视角。陈教授丰富的语言功底是他创作院歌的源泉。面对新语言的挑战,他从不退缩,而是将其视为探索未知世界的通行证。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语言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是打开不同文化之门的钥匙。陈教授鼓励我们,在大学的学习旅程中,不仅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还要勇于跨越学科界限,与不同领域的同学们交流思想,拓宽视野,体验学术之外的多彩世界。

问答环节:面对挑战,勇敢尝试
在问答环节中,陈教授和葛老师深入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冲突,以及如何在挑战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他们鼓励大家,面对未知不要轻易说“不行”。任何事去作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去作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应该拿出年轻人的朝气,勇于尝试,珍惜每一个当下,把握每一分可能。只有勇于接受挑战的人才能做到“今朝博学多思想,他日笃行在四方”。而这正是师长们对我们的期盼。

这次活动不仅是院歌的诞生庆典,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我们期待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