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 | 咫尺天下:地图中的历史与地理
2024年10月29日,由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与思廷书院院长陈永勤教授共同带来的不二倾谈《地图与历史的对话》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顺利举办。
这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让我们走进了地图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揭示了地图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全球进步中的深远影响。
讲座伊始,葛剑雄教授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图起源谈起。教授提到,地图与中国古代文明的紧密联系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治水后,河神冯夷赠予他治水地图,成为最早的地理记录之一。古代中国的地图不仅在治理水患、军事调度、土地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周公选址洛阳时绘制的地图,至今仍可见其影响。葛教授强调,地图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需求,尤其是管理大范围地区时,口头指引已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地图应运而生。
随着讲座深入,陈永勤教授在谈到地图与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时,强调说:“现代科技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从大尺度全球的这种观测,到小到一个城市。地图以前叫“一张图”,现在没有张的概念了,就是一堆数字了。”地图从二维到三维的飞跃,随着GPS、RS和GIS技术的发展,地图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的呈现,它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现代城市化的推进,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数字城市”的出现,城市的管理、灾害防控等都离不开数字地图的支撑。比如,深圳的防灾系统通过数字地图实时显示城市各类信息,提升了管理效率。
讲座最后,陈教授强调,地图不仅仅是地理工具,它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意义至关重要。地图上的每一个地名、每一条路线都可能影响国家的权力与话语权。在未来,地理命名权可能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部分,掌握地图就是掌握话语权。
通过这场讲座,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地图如何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起源与发展,也认识到它在现代社会、全球政治以及文化交流中的深远意义。这场讲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地图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让我们更加珍视现代地图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