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不二倾谈——院长茶叙:大学的全人教育
传承自香港中文大学,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早已生根发芽,而相比起全人教育这一概念在全体师生间的广泛流传度,同学们对全人教育的本质与实践方法仍有许多困惑。
本次院长茶叙,陈永勤院长带领思廷书院办公室的Eva老师和学生助理Howard与同学们分享了什么是“全人教育”,以及该理念下的生涯规划与work-life balance。
在热茶与甜品的香气中,同学们陆续落座,院长与同学们逐一交流,了解了参加本次茶叙的同学们所在的年级、学院、以及来自哪个省份,在轻松的对话中同学们逐渐放下了刚入坐时的紧张,期待能与院长交流自己的困惑。

01 全人教育和博雅教育
# 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Education
主要强调通识教育,以学业要求为主
# 全人教育
Whole Person Education
为书院的任务,目的在于人的栽培,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心、灵等多方面
参加茶叙的同学以大一学生为主,因此院长首先问他们在高中时是否听说过全人教育,或者其他类似的教育理念。在了解到有些省份推行博雅教育,有些省份推行素质教育之后,院长追本溯源地讲解了博雅教育的由来和发展,以及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美国的现状。院长说道,“博雅教育”更强调学科的全面性和知识性,而全人教育则将重点放在“人”的全面培养上。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人,重点在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学习。这是全人教育与博雅教育最大的不同。
院长讲到,培养完整个人的全人教育一向为中外学者所重视。我国自孔孟以来的儒家思想即以全人发展为教育核心,以止于至善的圣贤为教育目标。西方知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云:“教育的使命在完成人之所以为人“,也道出个人完整发展的重要教育任务。院长也类比阐述了国内的“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与香港“德智体群美”的全人教育理念,并强调只有multiple intelligence quotients (IQ, EQ , PQ, CQ, AQ 及SQ)共同发展,我们才能拥有更大潜能去应对各种学习及专业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和发展个人的事业。
院长也提及,对于「全人教育」的定义,现时教育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的来说,whole person education旨在培养在各方面具有优良品德和高素质高修养的人才,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擅于沟通和与人相处、身心灵丰盛的人。院长同时还认为,时下“生命教育”也是“全人教育”重要且基础的部分,我们怎么理解生命,如果理解生死,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面对生活及事业诸多挑战的勇气。
02 同学疑问与老师学长分享
纪麟同学的疑问:
开学以来,我一直想参与更多大学的活动,丰富自己的“全人教育”,但因为我高中时是文科生,现在对数据科学学院的学习感觉非常吃力,应付学业已经有些应接不暇,还怎么能够很好地融入和投身全人教育呢?
Eva老师的分享: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有过选择方向的迷茫。虽然很喜欢文史类的课程,但是我在英文的环境里又很担心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所以还是选择修读了很多quant(量化数据分析)方向的课程。面对当下社会对量化分析技能普遍需求的大趋势,我会选择为自己装备一些对未来有用的技能。
至于社团活动,建议同学们可以多多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我大一的时候也在多如牛毛的大学社团里晕头转向,后来经过筛选后,在一两个自己最喜欢的社团里深耕细作,最后收获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难以忘却的大学回忆。
大四学长Howard 的分享:
我入学的第一年学的是理工的课程,因为数理能力的限制学的不是很好,后来通过蹭课和各种课外活动发现自己对在逻辑思维和分析方面比较擅长,转到管理专业之后成绩也逐渐好起来了。我认为我们需要的全人教育是personalized(个人化)的全人教育,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将全人理念implement(实行)到每个维度的,而不是追求将所有方面的能力都训练到极致。就像外向和内向两种性格各有特点,分别适合不同的工作模式和环境,各有千秋而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要不内向到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为了强迫自己外向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同学们刚入学可能既想追求GPA,又想抓实习和社团,但每个人的特长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是让大家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去追寻自己喜欢和享受的舒服的生活状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