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公益 | 共益同萌:共力初体验

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道理,有道理的话随处都是。但也奇怪,我们不会因为听了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刻改变了想法和行为。
如果你参加了握手302在港中大(深圳)思廷书院的“共益同萌”工作坊,你会发现我们可能是最不讲“道理”的一群导师。整个工作坊我们都在听故事、写作、做事情、计较时间,偶尔插播一点“道理”。但是工作坊结束的时刻,同学们似乎发现自己有一些小小的改变在萌芽。
“共益同萌”工作坊中,我们希望强调的是“共”,因为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益”,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的道理”,但一个单薄的个体限制是很多的,而这些有益的事往往需要许多人一起合作才可能产生作用。小到宿舍寝室里的公共卫生、校园里安静的学习环境,大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流行病的防治,我们发现只有“合作”才有机会把这些道理变为现实。

书院制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培养学生全人发展的一大特色,保证学生全方位平衡发展。借用钱穆先生的说法即学院以课程为中心,而书院则是以人为中心。思廷书院倡导的价值观正如院训所示:道器并重,兼善天下。在大学学好专业知识固然重要,同时亦要心中常怀社会责任感,最后才可能兼善天下。这恰恰也是思廷的书院文化所在。
“握手学院”是握手302与各个大学合作的一系列项目。从团队实践的经验出发,总结出一些适合与年轻人合作、交流的内容,以艺术和参与的形式带进大学,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教育形式。
握手302不是一个具体从事公益的团队,对于公益界的了解也很有限。但作为一个毫无背景,从无到有的团队,做了7年从无到有事情的小机构,我们关于创新的经验是很扎实的,公益也是一个创造力与实践并重的领域。握手302非常乐于与同学们分享这些经验。从我们自己的实践作为案例开始,把我们如何思考白石洲与城市的关系,如何与朋友们合作、内部如何分工到面对处处限制的现实条件时,该如何发挥这些限制。

在工作坊中,我们首先肯定一个事实:人的价值。事情离不开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来思考、来做,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另一个重点是:当我们合作在一起时,能呈现出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看!又是两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
但是现实如何呢?通过以平局收场的“意面塔”大赛看来,“比赛”和“知识”在我们心目中好像占据了过多的分量,以至于常常让我们忘记了那个简单目标。接下来的“绘画圈”环节,大家通过在同一个空间中“画下自己看到的东西”,看见了彼此的世界和价值,初步体验到“合作”的妙处,建立起了连接和信任的基础。我们用经验到的感受,合作了一首小诗:
《意面塔》
平衡最优化 想象找故障
完成任务啊 倾心过程吧
失败可怕吗 成功惊喜呀
初心与合作 权利和责任
思路实物化 拒绝虚无化
归真心快乐 返璞得自然
最惧程式化 勇敢向前闯
协作打基础 沟通作桥梁
探索创造力 封闭古老性
求稳创造力 仓促破坏欲

工作坊的第二天同样是紧凑而富有挑战。马立安分享了关于公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的几个案例:从早期贵族如何处理童工问题,到南丁格尔女士开始护理伤员降低了士兵的死亡率,到Hull House从孤儿收养机构转为志愿者的模范,以及后来芝加哥南区艺术中心如何始于简单的成年人绘画课程。张凯琴则从我们身边聊起,用儿童性教育机构“保护豆豆”和关注青年成长和创新社群的“间隔游”两个案例,让同学们看见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发现共益的可能,如何可持续地实现共益的理想。
在随后的小组工作:“发现实践”中,四个小组在短短的三个小时工作后都提交了非常富有潜力的项目提案:WOW小组发现了新生面对繁杂邮件无所适从的问题;Ace小组对学长和校友如何帮助普通学生成长感兴趣;Hope小组认为线下的主题社交是学生的需求;Typhoon小组认为等校巴的车站也许是一个交流的好窗口。
同学们的提案都基于自己的亲身感受和需要,所以特别实际。虽然这些问题看似只是一个校园里学生们局部的小需求,但置于我们所处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看到他们其实洞察到了当代人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人性的需求与人的日益工具化之间的矛盾。令人惊讶吗?这就是当我们勇敢的直面现实而不仅自以为是时,现实赋予我们的力量。
作为老师,我们有自己的经验,但也有自己的狭隘。但我们相信同学们自身所带来的判断力和能力——“共”却是硬“道理”。毕竟,“万物皆备于我”,也因此,当我们愿意去看见和相信每一个个体时,我们都能得到成倍增长的智慧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