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三思讲堂:铭记,以国之名
202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值此历史时刻,思廷书院“三思讲堂”活动有幸请到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庞绍堂教授,带领众师生向历史的深处漫溯。通过重现1931至1945年间那个战火纷飞的中国,来感悟过去的苦难,并致敬永不妥协的民族精神。
庞绍堂教授从东北抗战之始末开篇,带领同学回顾正面战场之序曲——长城抗战,然后从波澜壮阔正面战场讲到中流砥柱敌后战场,最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史料分析了抗战中的盟军及其意义,并提出中国抗战是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
庞教授特别强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发挥着重大的历史作用。任何只承认一个战场的论述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任何否定其中一个战场的言论都是极为不妥的。
庞教授四小时的讲述,洋洋洒洒,没有任何讲稿和教案在手。所有的人物、数据、史料都在他的脑中,任凭他随意调取。同学们不仅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十四载岁月,更是为庞教授知识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深感钦佩。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同学们感想与视角,再次回味庞教授的精彩讲座吧。
有时候,我们或许会认为,历史就是纸面上冰冷的文字,白纸黑字,冷静而客观。但庞教授口中的抗战历史,却有了别样的温度。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的国耻,但我们可能时常会忘了,看到它的另外一面。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在庞教授的讲述下,我们以清晰的脉络,树立了抗日战争的四大块知识。我们惋惜,惋惜局部侵华时政府没能采取积极的抵抗;我们敬佩,敬佩正面战场的爱国将领浴血奋战,不畏死亡;我们惊叹,惊叹敌后战场巨大的成就,以及其中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感动,感动在这危亡之际,我们有国际友人,始终给予我们强有力的支持。不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不论是将军士兵或是人民群众,都是我们的英雄,都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中国的英雄。
庞教授说,张自忠将军曾在危机来临之际,派遣警卫军护送苏联顾问先行撤离。“别人是来帮助我们的,是友军。要是让他们落入敌人的手中,那是中国军人的耻辱。”当张自忠将军永远被留在了1940年,他身上的军人风骨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我想,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庞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良多,使我得以以更加清晰又更加富有感情地看待这一段历史。先辈为中国人民争来的幸福,我们定当用尽一生,去守护它。
——20级经管学院徐悦嘉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那些伟大的、恢弘的战役早已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远去。然而,我们又怎能眼看先烈流下的热血冷却下来?站在繁华高塔上忘记脚下前一辈人筑下的和平基石?或许有人为此会拍出千篇一律的“抗日神剧”,肆意地用自己的理解喊出空洞的口号。但我们也有如庞绍堂教授这样的泰斗,用深刻的思辨与渊博的学识为我们架起十四年抗战史诗的巨幕。
在庞教授一字一句的描绘中,一位位英雄,一场场战役。我仿佛看到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东北抗联在每一片山林里与日寇和伪军周旋,心中燃起的热火照亮北方砭骨的冬夜;我仿佛看到石牌会战前胡琏将军“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的誓言与实践;我仿佛看到日占区里遍地开花的游击战,向世人宣告着“沦陷区从未沦陷,抗争从未停止”的事实;我仿佛看到驼峰航线上,满载的飞机艰难地划过横断山脉,沿着坠毁飞机残骸一路向前;。我看到了四万万同胞的休戚与共,看到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共克时艰。人类的悲欢何曾不相通!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教授对正面与敌后战场的关系的认知。他严肃地指出,应当充分肯定正面与敌后战场的功绩,而不应当狭隘地夸大一方功劳而否定另一方功绩。诚载斯言!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这个充满挣扎、痛苦、奋起的过程,理应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烈士的英灵,才能让世人充分认识到中国抗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最后,正如庞教授所言,四小时的讲座只能作为中国抗战历史的时间线梳理。厚重的历史之书包含的更多往事仍需我们自己探索。我也将牢记书院“道器并重,兼善天下”的院训,用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继续了解抗日的历史,将其铭记于心。
——20级理工学院施天昊
从东北抗联的悲壮到喜峰口大刀奇袭的英勇,从鄂西石牌战役的顽强到驼峰航线的决然。四个小时的讲座,战火纷飞的年代,涅槃重生的中国,浩然正气的军人,感动至深的真相。我受益颇多,只能浅谈一二。
每次教授讲到“真是令人感动”的时候,我也总是会热泪盈眶。忻口抗战中郝梦龄将军造棺入营、抬棺而归,是早就在大义与生命之间做出了选择;石牌要塞前胡琏师长“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是“城亡我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俄军顾问牺牲前“全部的愿望是不能让日军越过韶关英德”;张自忠将军牺牲前“人家是来帮助我们的,是友军,落在日寇手里是中国军人的耻辱”……数十年后的我们在白纸黑字看到这些话的时候也许只会内心稍有波澜,但当我坐在讲堂里,眼底只有庞教授与抗战的战火,透过这些史诗抒情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同盟军人,不只是中国的军人还有共同反法西斯的军人们心底的热血、责任、正义、勇敢,眼底的怒火、祖国、星光。这是抗战期间军人的风骨,就像教授所说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我们永远都要感恩的人”!
军人心底永远有热血,眼底永远有火光。令我感动的是崔可夫元帅领命来到他国担当顾问,在前线奔波后至病倒仍要求指导作战;周保中将军解放后要求回到东北,因为抗联牺牲的英魂还埋在松花江旁;因为日军完全封锁海岸线而开辟的驼峰航线,极其险峻、伤亡惨重,他们却还义无反顾;俄军顾问死前守住韶关英德的愿望,韶关英德的城门日军未入一次。听教授的讲座,总会觉得爱国将领们与友人们总是在创造奇迹,但奇迹的背后总归是有激动与哀伤。因为这是大悲壮与大艰辛,凤凰涅槃绝美但也是那么辛酸。
史诗抒情的声音,同盟军人的风骨,是无法从历史上抹掉的真相,我们不容得一丝诋毁与不公正的判决。教授在讲座上一直在强调“实事求是”,功劳不容辱没,污点也不容抵赖,这也是我们对历史、过生活的态度。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谢教授带来的讲座,还原了战火间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风骨、中华民族的抗争、历史的真相。
——20级数据科学学院吴曼宁
在9月6日的三思讲堂中,庞教授以《用历史告诉你<八佰>不曾诉说的真相和战火》为题,粗线条勾勒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貌。他将那段历史分为四个方面一一阐述,内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也便于听众日后深入了解。小部分史实是我所知道的,大部分我却闻所未闻。我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讲堂过后,抗战那段历史却在脑海里的一片空白中出现了浅浅的线条雏形;教授生动的讲述也让我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对中国历史浓厚的兴趣——这真是映证了“听君一席话”的重要性。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的力量。军人们奔赴前线、负伤顽强抵抗的力量自不用说,他们是中流砥柱,是我们赖以依靠的肩膀。普罗百姓的力量却同样举足轻重,比如1931年由民间组织的东北自卫队,他们在边境死死守住了身后的国土;又比如由于日寇和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封锁政策,致使军队丧失后方战场,最终导致东北抗联失败。当时我国刚走出封建社会不久,面对已完成工业化的日本,最终奇迹般地赢得胜利,我总觉得最大的力量就在于人民。炽热的爱国心,使人们的精神力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抵抗外敌的力量。正如文艺复兴强调从天回归人,再如徐扬生校长所谈到的“相信人的价值”,毋庸置疑,有人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希望。
至于对待历史的态度,庞教授提到了“实事求是”。现如今,影视剧的渲染、舆论的刻意遮蔽与导向使我们眼前的历史多多少少蒙上了一层滤镜;不过也正因此,我才有更大的渴望去揭开历史的面纱一睹其真容。实事求是意味着不应让历史与当今利益挂钩,而应该以最本真的过去来观照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我想,我们这一代的人都应致敬先烈,对和平年代的幸福心怀感恩,同时永远铭记抗日历史。非常感谢庞教授的讲述,并期待未来在三思讲堂收获更多精彩。
——20级数据科学学院吴一鸣